我對傳統(tǒng)類工藝沒有抵抗力——姝苓閣主理人劉陽陽
姝苓閣主理人 劉陽陽
我從鏡頭里看見了劉陽陽,他瘦削的臉保持在瓷胎十公分遠的距離,眼睛微瞇,捏著筆的手從左到右小范圍拖動。幾分鐘后,他轉動杯子,頭牽動頸部微微抬了一下。
這個鏡頭捕捉到的瞬間讓我想起了他的父親,他留在劉陽陽記憶深處的是在鄉(xiāng)宴中記賬的身影。孩童時期的劉陽陽最愛干的就是站在邊上,看父親寫字。
他對毛筆有了念想。
放棄抵抗
Give up resisting
這種念想一直延伸到初中,并將他帶入了工藝美術的行當中。那會國家級“上黨堆錦畫”傳承人弓春香女士創(chuàng)辦了一所民辦中專,專門培養(yǎng)對傳統(tǒng)工藝感興趣的青年,畢業(yè)后直接對口相關行業(yè)?!吧宵h堆錦”是比傳統(tǒng)工藝更冷門的行當,簡單地說,它是用絲綢錦緞以石膏為載體來做“雕塑”?!吧宵h堆錦畫”不僅需要畫工,更需要你坐得住。
對傳統(tǒng)工藝沒有“抵抗力”的劉陽陽成了尖子生,并在弓春香女士的建議下開始系統(tǒng)學習素描和色彩參加高考。這是改變他人生軌跡的轉折點,而在這個十字路口前他沒有猶豫。
我突然有點理解一個陶院畢業(yè)“科班出身”的90后,為什么會撇開陶瓷中比較前衛(wèi)的塑型表達,而選擇“古彩”這種冷門行業(yè)——有些人天生注定,走多少彎路最終都會回到這里。
追溯過往,我想劉陽陽不是對傳統(tǒng)工藝沒有“抵抗力”,而是完全放棄抵抗。當初父親執(zhí)筆書寫的那個畫面太過深根,靜靜地守在一張桌子上,刻繪每一個熟悉的名字,這種畫面在他內心播下了種子。
古彩的性格
Gu Cai's character
古彩的魅力到底在哪里?在這個崇尚極簡美學的年代,它到底有什么獨到之處?
我把一只主人杯拿在手里細細琢磨。一張馬蹄足大案,一只綠釉大花瓶,案子邊一個孩童撲向一位身著綠衣裳的女士。再兩步遠的距離,另一位女士搖扇愜意地看著這個場景。她是看客,我們也是。在這個畫面中,礬紅、正綠、雪白、古黃……擺脫大紅大紫的艷俗,這些色彩填充出一股如古畫般的雅意。
一直聽說,古彩是五彩的原生,成型于元末、發(fā)展于明(稱為斗彩),到康熙時工藝成熟達到鼎盛,但當你把純正的古彩作品拿在手上,才能明白它的魅力。它色彩明快,線條剛勁有力,細品之下總有更多打動你的細節(jié)跑出來。劉陽陽把這種魅力稱之為“耐看”。
茶器茶器,器只是用來喝茶嗎?難道現代社會更需要的不是在喝茶之余能從杯子中看到更多的東西?比如富有寓意的傳統(tǒng)故事、比如一筆一劃的美學傳達、比如器型的細微變化導致的氣韻翻天覆地。
成為支點
Become a fulcrum
初心簡單,但真正成為一個窯主很困難。從單純的畫到做瓷,基本“72道工序要胸有成竹”。剛成立的前兩年,托朋友找老師傅請教技術問題,然后不斷試錯。這個過程就好比在賽道上,一次次摔倒,看著別人一個個超過自己,你只能不斷爬起來。盡管知道下一次或許還是摔倒。
在成為一個窯主之前,劉陽陽在畫康熙五彩。玩過老瓷器的人都知道,康熙雍正的審美和乾隆不在同一個平面。成為一個窯主之后,劉陽陽想把古彩融入生活中。研發(fā)不那么大紅大綠的茶器,讓茶空間更雅致,成了他的目的。